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节 习得性无助——你也会对一些知识表现消极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绝大多数人一出生时都是表现积极的,从睁开眼睛开始,我们就喜欢到处爬。当发育到可以行走之后,我们就喜欢上了走动。我们自出生之日起就怀揣着一颗探究世界的心,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还没有对学习形成特殊的概念。然而随着不断地成长,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转变的产生与“习得性无助”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初是在对狗所进行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了我们所说的“习得性无助”——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消极的特殊的状态。尽管整个的研究过程略显残忍,但这一发现却是堪称伟大的。

    心理学家将狗关于一个制造精良的铁质笼子之中,在笼子外面的正上方是一个响铃,可以发出嗡嗡的声音。起初,每当心理学家摇响响铃之后,都会将铁笼通电,狗因为受到电的刺激而上串下跳,但这种抵抗并不会起到任何成果,因为笼子的门被关得死死的。

    如此反复多次之后,狗便停止了挣扎和抵抗。只要响铃想起,通上电,它就会趴在那里忍受电刺激,似乎已经对此无动于衷。

    最后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仍然在摇响响铃之后,将铁笼通电。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铁笼的门是打开着的。可是令研究人员意想不到的是,这只狗仍然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它未能通过开着的门走出铁笼。

    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是否存在呢?毕竟狗是相对人来讲更低等的动物。心理学家对当时的大学生进行了相似的实验,不过这一次电击由噪音所替代。

    心理学家将志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为了两组,并让他们听同一种噪音。对于第一组大学生来讲,无论他们做怎样的努力,这种噪声都是无法停止的。第二组大学生则显得幸运了许多,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得噪音停止。

    当两组大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参与了一段时间实验之后,他们被心理学家要求去参加这一实验的另一部分。整个实验室是安静的,这个实验的核心装置是一个“手指穿梭箱”,当大学生将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时,这种噪音就会突然想起,不过如果是放在了另一侧,噪音则不会想起。

    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之后,心理学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统计,在之前的实验中,能够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大学生可以学会将手指放在“手指穿梭箱”的另一侧,而那些在第一个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停止噪音的大学生往往将手指放在箱子的一侧,任凭刺耳的噪音怎样摧残着他们的听觉,他们还是没有打算去将手指放到另一侧。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成功地证明了,“习得性无助”也经常在人类身上发生。

    “习得性无助”对人的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部分人不愿意学习和“习得性无助”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尽管用尽所有方式、做出所有努力,但仍然无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透彻。

    此时,一旦有人对他们进行启发,他们是可以成功地实现理解的目的的。但因为“习得性无助”的作用,他们往往放弃了接受启发的机会,或者并没有对这种启发领会于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原本没有掌握的知识最终仍然未能掌握。

    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的学生过程中屡见不鲜,不过因“习得性无助”而放弃学习的成年人也不在少数,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许多成年人也会对自己所学的内容选择了放弃。

    心理学家分析指出,“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固定了的思维绝对是众多导致“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之中最突出的一个。在多次学习失败之后,人的思维中已经产生了一种固定的想法,认为无论怎样努力,失败都是注定将发生的。久而久之,人们便对成功失去了渴望,也就不再花时间和精力学习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