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5.人多力量未必大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www.Pinwenba.com

    5.1 在凶杀现场袖手旁观的人们

    1964年3月13日凌晨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一座公寓前的停车场,一位名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年轻女子关上车灯,锁上车门,向自己100英尺外的公寓走去。

    然而,还没走出停车场,她就看到一名男子手持长刀向她走来。基蒂赶紧转头向附近林荫道上的一个报警亭跑去,不料却在一盏路灯下被男子捉住。

    基蒂尖叫了一声,马路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亮起了不少灯。基蒂赶紧大喊:“救命啊!有人要杀人啦!”听到喊叫声,大多数公寓里都亮起了灯,有的还打开了窗户,对着楼下喊:“放开那个女孩!”

    凶手慌忙刺了基蒂一刀就跑走了,而流着血的基蒂就向自己的公寓走去,一切似乎恢复平静。

    然后,基蒂刚走不远,凶手又返回作案。基蒂又被刺了一刀,本能地喊了声“救命”,公寓楼的灯光又亮了起来,凶手跳上车逃跑了。

    过了一会,基蒂挣扎着站起来,一步一步刚挪到她的公寓门口,就再一次遇到了凶手——凶手第三次刺中了她,基蒂身亡。

    这件事情发生两个星期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人们怎么都不相信人心是这么的冷漠。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目击者(至少38人)居然没有一人伸出援手拨通报警电话,居然都眼睁睁地看着凶手的刺杀阴谋得逞。

    5.2 “见死不救”的真相

    为了找出旁观者“见死不救”的原因,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伯·拉坦纳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研究者以“私密调查”的名义召集了72名学生,把他们分隔在不同的房间里,让他们仅通过对讲机来实现沟通。

    在会谈之前,研究人员将学生分成了两组,第一组学生被告知是在进行一对一的谈话,第二组学生则被告知会同时与四个人进行会谈。

    会谈开始后不久,一名研究人员假装癫痫病患者,通过对讲机告诉所有的被试:“救命啊!我的癫痫病发作了!”。

    虽然所有的被试都听到了这一信息,但是对于第一组学生来说,他们会完全相信只有自己一个人获得了这个信息,如果自己不救这个“癫痫病患者”,就没有人会救他;而对于第二组学生来说,会认为自己的伙伴(其余的四个人)也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其他人应该会去救“癫痫病患者”。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第一组学生中的85%都离开了实验房间去为“癫痫病患者”寻求帮助;第二组学生中的31%在“癫痫病患者”发病后去寻求帮助,其他人都在焦急地等待。

    由此,两位心理学家认为,基蒂的悲剧,并不能完全归于世人的冷漠,或者道德的沦丧,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责任分散效应”。

    5.3 责任分散效应

    人们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救援行为呢?

    原来,当一个人看到受难者陷入紧急情境时,如果他发现只有他一个人是旁观者,或者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那么他就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然而,当他看到还有很多人在场,且都可以给予受难者帮助的话,他就会产生“我不用(或‘不必’)去救,自有他人去救”的心理。毕竟,前者,旁观者若因“见死不救”而导致恶劣后果,就会产生强大的负疚感;而后者,虽然受难者还是需要帮助,没人帮助还是后果严重,但旁观者却会认为“救人的责任由大家来分担”,进而产生“别人会去救”的“看热闹”心理,即使因没人施以援手而出现恶劣的后果,旁观者也会先为自己开脱,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他人。

    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即对一项任务来说,如果有很多人共同参与,那么每个人对这项任务的责任感就会减弱,在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时会趋向于“退缩”。

    5.4 生活启示

    众人拾柴不一定火焰高,还可能最终导致熄火。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你求助的每个人都相信,他是你唯一的希望。同时,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应该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要让“责任分散”吞噬了你的善良和道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