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5.3高原庙会:乡民身心寄寓的生活空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洮州少集市而多庙会,其实庙会多也是相对的,庙会举办频率和总量并不多,仅仅是因为集中在农历的五、六月而造成一种表面的繁荣,原因是交通条件和人口密度严重地限制了集市的形成。www.Pinwenba.com庙会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聚集场合,在时空上有三种情景,它在日常生活、神圣仪式和世俗的娱乐之间进行切换,因为人们有不同的需求目标,比如物质需要、精神慰藉、信心的获得和健康的祈求、表达看法的愿望,当然也包括权力的争夺,但庙会不是简单地成为寻求控制地方权力的角逐之地。传统庙会的基本内容是文化与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满足多种需要的场域;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讲,庙会活动是生产水平低下的文化—经济设置。

    5.3.1庙会情景

    人们对庙会的看法常常割裂它的整体而片面强调其独特存在。从经济角度出发,人们往往发现它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功能;从信仰出发则强调仪式和祭祀的文化意义;从政治权力出发则看到反秩序的狂欢,民众对国家的反抗以及地方领导权的争夺。民众的真正生活却被遮蔽起来。

    庙会的情景是多维的而非一维,多维的庙会观旨在避免“锤子的眼里尽是钉子”的视界问题。我将庙会大致分为三类情景:仪式情景、娱乐情景、集市情景。与祭祀、庆典相关的可以归为仪式情景,“权力运作”这类不易外露的过程包含在任何三种情景中,故不单独分类;娱乐情景在于关照庙会具有的节庆特征,娱乐包括演剧、唱山歌和多种形式的审美、消遣活动,狂欢也在其中;集市情景是庙会经济功能的体现,商人、消费者、地方当局、社会组织都在集市上有自己潜在的影响。

    (1) 仪式情景

    在传统时期民间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为祭祀、朝拜、庆典等仪式活动所占据。庙宇正是人们祈求丰收、好运和健康,解决生活难题的主要场所。无论何故去见龙神,庄重、敬畏之情是必需的。在刘顺五月十五庙会期间,龙神大庙要接待来自临、卓两县的藏汉祭祀者五千人左右。庙上新买了一个小锅炉烧开水,为降香者供饮。整个龙神殿挤满了人,他们把自己带来的清油添加在面灯里,以此表示愿心;把青稞面、酥油和柏树枝投入火中,行三叩礼,以此祈求龙神给他们好运。庙会期间刘顺大庙收到十六七只羊,有小会献的,也有个人献的。个人许愿、还愿的内容由过去保平安、求温饱变为以求学、经商和求康复为主。

    神圣的清洁总是与污染相对,因而也发育了一套净化仪式和禁忌制度。庙会日是龙神办公的开放日,是一年中少有的日子,谁都可以见龙神,所以妇女来了很多,但产妇和家里死了人的人不许进庙宇。平常妇女若非要见龙神不可,则要用柏枝给她熏一下。刘顺的会首说,十五庙会上千人万人都把“佛爷”看了,所以庙会一过,要给佛爷“洗脸”,所谓洗脸就是给龙神上一下油,去一下“冲”(chōng)。从我对洮州十几个庙宇的仪式活动的观察,当地人对污染的问题很敏感,他们认为人的身体特别是女人的身体是极其可怕的污染源。他们创造和使用了许多仪式技术来保证龙神的身体不被污染,比如沐浴、沐手、柏枝熏都是人接近神圣时的身体净化技术;神灵的身体净化技术更为复杂、精密,其本身就是仪式活动,而且是在极为封闭、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如洗脸仪式,装脏仪式。都是要有极少数会首和仪式专家在场所做的净化仪式。

    在庆典的仪式情景中,包括庙宇场合和街市的公开场合,人们可以放开一些,但民众对龙神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充满了敬畏感。在公开的仪式上,经常可见藏族男子以最隆重的礼节向龙神敬献哈达;在踩街活动中,妇女儿童(也有男人)排成100多米的长龙跪在地上去接受龙神的赐福和保佑。有必要认识到,庙会情景是经常且反复切换的:从仪式的神圣,到人性的狂欢,再到世俗的商品交换。

    (2) 娱乐情景

    庙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节庆,这是集市所没有的情调。在洮州大部分庙会都伴随着“花儿会”,唱山歌是庙会的一部分,唱“花儿”的场所一般远离仪式的空间领域,抒情和张扬个性的活动一般会选择村外林地、河滩。对城隍庙也唱“花儿”又作何解释呢?这是一个文化特殊性问题,在仪式领域唱山歌的内容多与祭祀有关。我在城隍庙龙神大殿看到来自西路和北路的歌手,他们站在龙神旁边所唱的是祭祀性歌谣,所呈现的态度是矜持和庄重的,一般山歌中的性放纵和情爱陈述是决不会在此时此地表露的。在这里最常唱的是“散雹歌”,歌中唱道:

    线杆要捻麻线呢,灵佛爷,你要叫白雨消散呢,庄稼成下是有饭呢,百姓(给你)就把羊献呢!

    歌手对情景的把握非常严格且特别善于进行时空转换,原因在于时空的文化意义已经内化于心而成为一种自觉。在刘顺庙会上,歌手们在村外的花儿现场所唱的就是另一番内容了。他们唱:“杆两根,一根杆,农民打工又种田;有吃有穿都喜欢,亮亮豁豁骚一天。”刘顺庙会是西乡民俗盛会,此时正值田苗拔节、扬花,绿树成荫。年轻姑娘穿红戴绿,梳起“纂纂”纂纂,当地土话,指女子在脑后盘发挽起的髻。或“凤髻”,上插银针、鬓花,手上、颈上佩戴银饰,脚蹬绣花鞋,走起路来银光闪闪,叮当作响;老年妇女上穿长衫,下穿绿膝裤束以红丝带,脚穿凤头鞋,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江南遗风。男人的标准服饰是头戴礼帽或白草帽,上穿黑夹夹、白衬衣,下穿青色裤子。老式的高腰布靴很少有人穿了,小伙子更愿穿球鞋,人们把这种打扮戏称为“喜鹊花”,姑娘们在“花儿”里称他们为“喜鹊花的俊哥哥”。娱乐的形式是多样的,演剧、扭轿、对山歌,这和仪式形成了一庄一谐的对比。由此看来,庙会因不同情景而有节奏感,人们也因时而动。

    (3) 集市情景

    集市功能是庙会吸引人前往的重要条件。它不但满足赶庙会者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支撑庙会的财经来源。在洮州迎神赛会上,县长与商会代表、乡绅一起降香和发表祝文来启动赛会,而商会和乡绅参与的意义在于对庙会的控制和利用。过去举办赛会、演剧的费用,很大一部分是从商家、摊点那里募集来的。正是在集市上,会首能征集到青苗会所需要的经费,我在洮岷一带曾几次耳闻目睹。例如羊沙庙会包括招待、演剧和仪式的支出可能达到5000元,这笔钱除了村中每户缴纳的“会粮”外,另一个重要的渠道则可能是一年中短短的两天庙会提供的机会。前面曾提及,即会长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应能从自己的积蓄中先行垫付各项支出,然后用“会粮”和市场上收取的钱来返还他,当然,他必须承担收支不平的风险。

    庙会第一天上午,羊沙的小会长带领五个年轻人在摊位前收“会粮”,每个摊位25元,收得少会长可能赔钱,这一压力使得收费金额大大提高,而收费金额的提高又使生意人很不情愿掏钱。这样双方常常陷入激烈的讨价还价中。这次庙会上,这一过程进行了两个小时,最后征收者以本地人的势力,或“佛爷”的名义和借口说服他们交钱。在市场体系和规则完善的市场,赞助是自愿的,要价不能太高,一般以人们易于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