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吹角连营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情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来,没什么问题,而且还挺高明。高明之处在哪里呢?目的是为了让金国动怒,他一生气就好办了,那发动战争就师出有名了。可是,虞允文忽略了一点,那金国的皇帝金世宗又不是傻子,他岂能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圈套?此外,本来金国就目前为止,对南宋的警惕性还是挺松的。如今被南宋这么一弄,完了!再傻的人也会加强戒备。

    果然,金世宗真的察觉出来了,他的回答也相当有水平。他说,河南那块地方我们不能给你,但是呢?我们再怎么说也是一家人,这样吧!干脆我派30万人马帮你把祖坟给迁到南方,方便你们祭拜。使者回来把金世宗的话告之宋孝宗,宋孝宗一听害怕了,这下捅了大篓子了,那30万人可不是吃素的。于是,忙跟金国解释,说还是算了吧!不好劳驾你们。

    因此,辛弃疾认为,像派什么使者之类去讨要河南这一行为,无疑就是事先给金国通风报信,导致军事机密泄露。其实,辛弃疾这番话,是在暗指宋孝宗泄露军事秘密。既然都泄密了,怎么挽回呢?辛弃疾的观点是,“凡求用兵之名而泄用兵之机者,是里人之报仇者也”。

    什么意思呢?先说什么是“里人之报仇”,辛弃疾说从前有一个乡里人,他的父亲被人杀死了,做儿子的想着一定报仇雪恨,但是由于仇人太强大了,自己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法子,买上好酒好肉去讨好仇人,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麻痹仇人,等到他放松警惕的时候,再取报仇不迟。这不,机会还真的来了,可是他又忘了买匕首,于是又花了不少钱去买了一把上好的匕首,按理说,这下什么都具备了吧!时机有了,报仇的武器也有了,可他还是没有行动,而是想办法去挑衅仇人,等仇人开骂的时候,再取动手。我靠!这真的把仇人当傻子看待了,人家会傻到那地步,毫无防备的等你去杀他?其实,要去报仇,只有一个理由,对方就是你的杀父仇人,何须自己给自己下套,弄那么多弯弯道道干嘛?

    同样的道理,南宋要跟金国干上一仗,何须事先“通知”?只要时机成熟,管他那么多作甚?能干掉他就行。辛弃疾的这个观点很是独到啊!他把宋孝宗这种泄露军事机密的行为比喻成“里人之报仇”。既形象又生动,而且还一阵见血的给出了解决办法。

    3、南宋目前还不具备北伐成功的条件,应当等待时机,做好积极有效的做好备战。对此,辛弃疾的观点也是十分独到的,他说,“凡今日之弊,在乎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在辛弃疾看来,无论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他们都犯了重大的错误。

    首先,对主和派而言,他们巴不得永远都不要有战争。事实上,这可能吗?有一句话说的好,“佛都有火”,佛够仁慈心好向善了吧!可佛也有发火的时候。正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其次,对主战派而言,他们是恨不得明天就能开赴战场,跟敌人进行生死较量。这也是不可取的,你得根据自己的条件,掌握对方的大量信息,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南宋而言,前不久才遭受了“符离兵败”的惨痛,如今才时隔几年时间,又开始蠢蠢欲动。这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如果,贸然北伐,势必再次遭受“符离兵败”的惨痛。

    大家可能觉得辛弃疾是不是太胆小了。我要说,这绝对不是胆小。对此,我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宋史·张栻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这个张栻就是张浚的儿子,在乾道六年,即公元1170年,宋孝宗曾问张栻,说你了解金国的情况不?张栻这个人还是挺实事求是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因此,他回答说,我不了解。宋孝宗又说,那好,我可以告诉你,现在我们的机会来啦!金国那面是连年闹饥荒,盗贼猖獗,我打算在这个时候对金用兵。

    你猜张栻怎么说,他说金国的事情我虽然不清楚,但是我们大宋的情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接着,就把大宋国内的种种弊端一五一十的给说了出来。其意思是说,就算金国现在国内出现了宋孝宗所说的情况,但是大宋自己一身的伤还没治好呢?如何还有能力去攻打金国呢?一句话话把宋孝宗说得半天没吱出声来。辛弃疾跟张栻也是经常有交往,以辛弃疾的才学即军事素养,他肯定也是能认识到上述情况的。

    因此,辛弃疾不主张立即实行北伐,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出于万全考虑。北伐要想取得胜利,只有充分做好准备,壮大自身的势力,然后再图谋北伐。

    现在,我们不禁要问,前两次献计,辛弃疾的计策都没被采纳。这一次,会被采纳吗?根据种种资料显示,只能说采纳了一部分。对此,我做简要说明,辛弃疾给宰相虞允文呈送《九议》后,到了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宋孝宗又想着要对金国动手了,但是这一次宰相虞允文持不赞成意见。到了这一年的九月,虞允文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统领四川的全部兵马。在虞允文临行前,宋孝宗曾嘱咐说,我这次要御驾亲征,好好的跟金国干上一仗,到时你要在四川那面响应我,然后我们在河南会合,虞允文答应了。

    虞允文到了四川还是相当的负责的,他积极备战,但是在出兵时间上他是一推再推。宋孝宗着急了,说我们不是说好了的吗?怎么还不见行动。于是,宋孝宗就下了道密旨,命令虞允文出兵。但虞允文以军用物资没准备好为由给推脱了。并且还劝宋孝宗不要着急,应当伺机而动。你看,宰相虞允文的这种做法,完全跟辛弃疾在《九议》中叙述是一致的,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当时辛弃疾被宋孝宗采用提拔而不重用的策略,弄了个司农簙的官给他做。到了绍兴和议后,辛弃疾就被派往滁州做那里的知州。辛弃疾曾在《九议》中讲述滁州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理应派一个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去那里坐镇。现在,朝廷派了辛弃疾去滁州坐镇,足以证明朝廷对辛弃疾的看重。

    在通过对辛弃疾三次向朝廷献计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一个见识卓越,观点独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军事家。那么,辛弃疾又是如何将他得军事才华展现在实际的运用中的呢?辛弃疾在滁州、江西等地又取得了哪些成绩?

    3

    辛弃接到朝廷的任命前往滁州,到了滁州后一看,这地方由于多次在手兵火的摧残,已经是一片狼藉。如何改变这一景象,治理好滁州是摆在辛弃疾面前的首要任务。

    现在,我们来看辛弃疾都想了哪些法子来治理滁州。很显然,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无论谁去了都头疼。比如,按照惯例,地方是要向朝廷缴纳税收的。可是,滁州已经欠下了不少陈年旧账。据说,到辛弃疾上任时,滁州共欠下朝廷580多万的钱。怎么办呢?辛弃疾就跟朝廷打报告,说滁州这个地方的情况你们也是清楚的,如今朝廷信任我,让我来到滁州,理应让我能轻装上阵,应该把这比钱给免了。再者,以前欠下的债也不是我辛弃疾所为。

    朝廷一看辛弃疾这一报告,说的也在理,更何况就算要强行征讨,那也是征讨不会来的。俗话说,锅里要有,才能有吃的。如今锅里都所剩无几了,自己都养不活了,如何拿出多余的呢?

    现在,滁州欠下的陈年旧账是给解决了。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来了。朝廷不是把滁州欠下的陈年旧账给免了吗?可是,今年的你应该按例缴纳吧!辛弃疾一看,我才刚上任不久,各项工作都还没施展开来,本身就缺钱,我没开口向你们要钱,现在反而来催讨。得了,我也不跟你们计较,我还是来老套路,打报告希望朝廷把今年要上缴的钱也给免了。主意一定,赶紧打报告。不过,这次朝廷没同意,说陈年旧账不官你的事,我们给你免了,够宽容的了,那今年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免。辛弃疾可不管这些,你来催那是你的事,我一句话,没有。

    就这样,这朝廷催一回,辛弃疾就打一回报告,弄得朝廷也拿他没办法。好在,宰相虞允文出面,说辛弃疾上任滁州人家工作都没开展起来,如何有多余的钱啊!不如就把今年的也给免了吧!朝廷一想,如果逼得太紧,弄不好辛弃疾大不了撒手不干了,那可麻烦,就同意把今年的也给免了。辛弃疾得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很,写了一篇感谢信。

    这样一来,辛弃疾似乎可以轻装上阵了。然而,问题的关键,滁州一片狼藉的状况依旧没改变,还得让滁州繁荣起来才是硬道理。根据《宋史》的记载,辛弃疾上任滁州后,采取了“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的措施,把滁州老百姓吃饭的问题给解决了。这不容易啊!要知道当时滁州的人口急剧减少,四处都是荒凉之象,再加上受到战乱的破坏,人心不稳。如今,在辛弃疾的治理下,老百姓不用再饿肚子了,各种事业百废待兴,辛弃疾自然高兴。

    但是,光有饭吃还不行,还得有钱。如何让滁州变得繁荣富裕呢?辛弃疾有他的办法,他鼓励商贩到滁州发展,并且将税收降到最低,然后又大搞各类建设,比如修酒楼,修房屋,修仓库等。其实,我们都知道,搞这样的建设,除了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就业、财政等大问题。你看,这个辛弃疾还真不简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按照《滁州奠枕楼记》的说法,滁州经辛弃疾的治理后,出现“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的繁华富庶的局面。

    看到滁州在自己的治理下,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辛弃疾用一部分财政收入修了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取名为奠枕楼,然后,与百姓们开怀畅饮,并写下了一首很著名的词《声声慢·滁州旅次奠枕楼作》。尽管在滁州取得这样不错的成绩,辛弃疾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反而内心充满了忧虑。这就奇怪了,那么,辛弃疾忧虑什么呢?

    我们来看《声声慢·滁州旅次奠枕楼作》中这样一些词汇,便可窥出端倪。首先是“旅次”,旅次的意思应该是说在某个地方做短暂的停留。换句话说,辛弃疾并没有把滁州作为自己作为的长久之地,他更深层次的想法,还是要收复被今人占领的北方失地。他想要的还是北方那种金戈铁马般的生活。其次,是“西北神州”与“怀嵩人去”,神州是指中国的意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一说。那西北神州就很好理解了,辛弃疾很希望南宋能够北伐成功,而不是偏安一隅。怀嵩是怀嵩楼的简称,当年唐朝的李德裕曾被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归嵩洛之意。辛弃疾称“千古怀嵩人去”,意思是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李德裕又是何德何能,能让辛弃疾如此感慨。原来,李德裕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他主政期间,重视边防建设,主张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稳定。

    现在,我们可以弄清楚辛弃疾内心真实的想法了,辛弃疾是在感叹自己投保无门,空有一身本领,无法在战场上与金兵厮杀一番,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所以,他并没有因为在滁州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满足,反而极度关注金国那面的情况。为此,他充分利用自身的才能,搜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并且根据这些情报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断——“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周密·浩然斋意抄》)

    什么意思?辛弃疾推断金国在60年后必将灭亡,南宋最大的忧患不是金国,而是在金国灭亡后兴起的新政权,即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国。那么,我们来看辛弃疾的这个推断到底正确不?历史证明是正确的,62年后,即公元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了。辛弃疾到滁州任知州是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我们将公元1234年与公元1172年相减,正好62年。辛弃疾推断竟然如此到位,实在是厉害之极。此外,辛弃疾说南宋最大忧患在于蒙古,这个也是说得相当准确,公元1279年,蒙古将南宋给灭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辛弃疾在军事以及政治上的卓越远见。

    至此,辛弃疾忧虑的是什么便有了答案。他是忧心自己功业未成,忧心大宋的未来。可惜的是,当辛弃疾把他的这个推断提交给朝廷,朝廷几乎没有人给予重视。其实,我们纵观南宋的历史,有像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陆游、王炎招、虞允文等厉害人才,为什么就是没有保住江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宋把这样治国安邦的人才给放错地方了,还有就是不完全信任他们,让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尽致的发挥。现在,我们可想而知,在滁州的辛弃疾心情是多么的忧虑,甚至到了痛苦不已的地步。

    淳熙二年七月,即公元1175年,南宋国内发生一起影响恶劣的动乱,这就是以赖文政为领导的茶商动乱事件。由于辛弃疾在滁州的表现相当出色,他的仕途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辛弃疾因病离开滁州至病愈后,36岁的辛弃疾临危受命,朝廷任命他为江西提点刑狱。在这之前,赖文政领导的茶军连官府,甚至是朝廷拿他们都没有办法。气得宋孝宗大骂,真是一帮废物,连一个小小的茶寇都对付不了,如何与金兵打仗呢?据说,宋孝宗因为这事撤了好几个官员的职,连湖南安抚使王炎也被撤了职。

    那么,辛弃疾去了江西能否平定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动乱呢?显然,这个足智多谋的赖文政这回遇到克星了(宋代有一本名为《鹤林玉露》的书,书中说赖文政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厉害角色)。辛弃疾一去,他就完蛋了,而且时间之短,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按照辛弃疾去江西上任的时间算起,到平定之日,大概是三个多月。但是,以茶军的主力部队到达江西算起,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辛弃疾采用步步为营,围追堵截的策略,将赖文政领导的茶军逼入困境。最后,赖文政实在没法了,说我还是投降吧!在这里做一点补充说明,辛弃疾在处理赖文政茶军起义这件事上,做的太血腥,太绝。据说,剩下的800余人的茶军,辛弃疾一个都没留,仅用一天的时间就讲他们全部处理了,可谓是又快又狠。有人因此认为,辛弃疾是杀人如麻,手段毒辣。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宋孝宗将辛弃疾放在与金兵交锋的战场上,我想一定能让金兵魂飞魄散。

    由于在平定茶军这件事上辛弃疾表现得极为出色,这似乎意味着他的仕途更是一片光明。然而,辛弃疾的内心却并不高兴,何以见得?我们来看他写给赣州太守陈天麟的一首名为《满江红》的词,便可知道答案。此种有这样一句话,“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什么意思,辛弃疾说他这一路走来,看似顺风顺水,可是,我所做的事十件中就有八九件是不满意的,我因此而感到忧伤与愁苦,连头发都白了。那么,为什么辛弃疾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的观点如下:

    1、辛弃疾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换句话说,像他这样的人就应该驰骋与战场上,跟金兵彻底较量一番。

    2、辛弃疾感觉到北伐无望,心中有一种无限的悲愤与失落。宰相虞允文死后,北伐一事陷入低潮。更重要的是,虞允文一死,南宋朝廷的形式出现了大逆转,主战派几乎说不起话了,主和派再次强烈抬头。

    3、辛弃疾受到他上司叶衡被免职的影响。叶衡的官运一直很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知县感到当朝宰相。叶衡在职期间,对辛弃疾也是很照顾,并且此人很有才干,辛弃疾对他也是很敬重。如今,叶衡因为受到汤邦彦的使坏而遭到免职,辛弃疾的内心肯定也是不好受的,他或许感觉到怎么好人老是遭到这样的厄运呢?

    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辛弃疾被朝廷任命为京西路的转运判官,同时兼任京西路的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到了第二年,朝廷又任命他为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在湖北任安抚使期间,辛弃疾采取严打措施,其严厉程度可以与西汉的“酷吏”相比。当然,其效果自然相当的显著。据说,湖北境内竟然“奸盗屏迹”。不久,辛弃疾因为跟屯驻在江陵的部队统制官逢原发生矛盾,这个逢原仗着朝中有人撑腰肆意妄为,狂妄到了极点。但是,辛弃疾不怕,硬是跟他对着干,后来竟然惊动了朝廷,由于此时辛弃疾的上司叶衡已被免职。因此,从深层次来讲,辛弃疾虽然占理,却吃了暗亏,严重影响到他今后的仕途发展。最后,辛弃疾被调任到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在这期间,辛弃疾依然实行在湖北的那套治理措施,对贪污、盗窃、走私等进行严厉打击,效果也是不错的。只是,三个月后朝廷又将他调回京城担任大理寺少卿,主要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及何事工作。

    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辛弃疾再次被调任,朝廷任命他为湖北转运副使。这一年,宋孝宗突然心血来潮,重新启用他得老师史浩为宰相。关于史浩在“泪溅龙床陆游的北梦难就”里有讲述,这里不再累述。此时的史浩已经73岁了,他的重新上台,无似乎对辛弃疾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史浩是走主站路线的。然而,这只是表面想象,史浩虽然走的是主站路线,但是他并不怎么相信辛弃疾,他总认为辛弃疾有些邪门,把张浚急于北伐的原因看成是受到了辛弃疾等人的蛊惑,而后造成了北伐的失败。因此,史浩对辛弃疾并不怎么喜欢。换句话说,他不大可能会重用辛弃疾,而辛弃疾也只能流转与地方上做官。

    淳熙六年,即公元1179年,辛弃疾从湖北调任到湖南,为转运副使。这一次,辛弃疾在湖南做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组建“飞虎军”,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特种部队。辛弃疾为什么要组建“飞虎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交代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由于湖南境内“盗贼”闹事者众多,治安环境很不好。其实,在辛弃疾看来,这些所谓的“盗贼”都是迫不得已,属于“官逼民反”,如果用一律剿杀的策略,肯定是治标不治本。于是,他上书朝廷,建议朝廷应“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其有平盗之兵”。《宋史·辛弃疾传》在辛弃疾看来,要想解决“盗贼”四起的问题,朝廷不能仅仗着有平定盗贼的士兵,更重要的是应该整顿吏治,爱护百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此时的宋孝宗正为国内不断涌起的老百姓起义感到头疼不已,他正愁没有法子解决。如今辛弃疾说他又办法,就让他在湖南做一个“试点”工作吧!看看效果如何。那么,辛弃疾在湖南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吃饭问题与水利工程两不误。老百姓为什么要成为“盗贼”,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吃不饱,人一旦长时间吃不饱,就会闹事。在淳熙七年春天的时候,即公元1180年,湖南境内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如果按照一般的解决办法,就是由朝廷或者当地官府发放救济粮便结束了。但是,辛弃疾的做法不一样,他采取的是招募民工去修水利,然后用粮食当做工钱。如此一来,老百姓肚子也吃饱了,水利工程也修好了。为日后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条件。

    2、采用“文治”。辛弃疾认为在湖南与两广相邻,这个地带情况特殊,就是属于多民族杂居。换句话说,这里的民风比较彪悍,动不动就以武力解决问题。而当地的官员,大都采用强硬手段进行压制。这肯定不行,硬碰硬最终的结果解释两败俱伤,而事情却依旧没解决好。因此,辛弃疾建议采用文治,以德服人。同时,还大力兴办学校,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惩治贪官。贪官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大祸害。为此,辛弃疾对贪官的处置也是很严厉的,一旦发现,毫不留情。比如,有一个教赵善珏的官员,他上任不久便开始手痒痒,贪占老百姓的租赋,被辛弃疾给发现了,毫不留情的上书朝廷,罢免了他的官职。

    4、严厉打击豪强恶霸。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严打”。总之,对于那些欺压百姓,好强霸占的黑恶势力,辛弃疾是毫不手软。

    辛弃疾通过上述四条措施,使得湖南一带的恶劣情况出现明显好转。然而,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一旦有民变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就目前湖南一带现有的兵士的战斗力来看,那简直是不堪一击。为此,辛弃疾决定组建“飞虎军”。我们知道,要建立一支军队,别的不说,光军费就不得了。辛弃疾是如何解决军费问题的呢?

    根据《宋史·辛弃疾传》的记载,说辛弃疾在组建“飞虎军”的过程中,“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这个记载很是简略,但我们可以从“善斡旋”看出,辛弃疾应该是想了很多法子,有可能游走于各级之间,或者向朝廷也要了一部分。在这里我做一点补充说明,有一本叫做《夷坚志》的书,这本书属于宋代志怪小说集,作者是洪迈。在这本书里,洪迈说辛弃疾为了解决军费问题,他下了一道命令,凡是犯了罪的人可以用石料来抵罪。这么一来,用于修建营房的问题就解决了。据说,这一道命令下来后,一时间到处都可以听到叮叮当当开采石头的声音,还有就是随处可见运石头的人。当然,这个只是属于小说的记载,其真实性有待商榷。总之,辛弃疾在处理经费问题上动用了他独特的应对能力。军费的问题解决了,那辛弃疾在组建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问题,他有事如何解决的呢?

    我们来看《宋史·辛弃疾传》的一段话,“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辛弃疾为了尽快组建好“飞虎军”,在组建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过激行为,因此,有人就看不下了,说你这样搞,迟早要出问题。于是,就有人以辛弃疾聚敛财富的罪名告到宋孝宗那里去了。宋孝宗一看,这可不行啊!得赶紧阻止,就发了一道“御前金字牌”,要求辛弃疾在日落的时候停止一切基建工程。辛弃疾一看,这都什么事啊!我辛辛苦苦弄了大半天,不能就这样给毁了啊!不行,得想个法子。

    辛弃疾挺鬼精灵的,他收下“御前金字牌”后,就悄悄的把它给藏了起来。然后,把监办工程的人叫来,下了一道死命令,说一个月内你得把飞虎军的营房捡起来,否则以军法处置。辛弃疾真够“毒”的,这么一弄,那他们还不加班加点,拼命的赶工期。然而,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由于当时连续下了好几月的秋雨,导致不能够烧瓦,而原先的瓦已经所剩无几。这时,弃疾问底要用多少瓦才够。负责人回答说20万。辛弃疾说这好办,我有办法。之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让老百姓每家献出沟檐瓦20块。结果,没到两天的时间,瓦就备齐了。辛弃疾的属下都佩服得很。

    一个月后,飞虎军的军营全部建好。此时,辛弃疾将组建飞虎军所花费的钱财全部做成账目,提交给宋孝宗。宋孝宗一看,这飞虎军都已经建成了,而且账目也没有任何问题。也就没说什么,觉得辛弃疾真的是能力超强。飞虎军组建后,辛弃疾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根据《宋史·辛弃疾传》的记载,“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这支“飞虎军”使得湖南一带在很长时期都没有发生过“盗贼”闹事事件,并且在长江一带也是赫赫有名。

    可以说,辛弃疾在地方上任官的期间,他在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然而,辛弃疾的内心一直期待着能够到战场上去。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他还能在驰骋在金戈铁马的生活中吗?

    4

    辛弃疾自在湖南任职后,曾几度被人诬陷弹劾,比如说他“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辛弃疾落职罢新任制》);“严酷贪婪,奸赃狼藉”等。心灰意冷的辛弃疾过起了“隐居生活”,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佳作。

    然而,即便是如此,辛弃疾也没有彻底忘记国事。关于这一点,从他创作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比如,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一词中,他这样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说他在一个秋天的夜里,在棉被中梦醒之后,眼前浮现出万里江山。这说明,辛弃疾心里还是放不下国家大事。

    绍熙三年,即公元1192年,辛弃疾接到朝廷的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到了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朝廷又任命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当然,朝廷还任命了其他官职,这里不再详述。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辛弃疾为什么还会被启用?原来,宋宁宗即位后,韩侂冑掌权,北伐一事又被提上了日程。我们知道,辛弃疾的威名与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在这中间还参杂这其他的复杂原因,然而,最终的结果是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了。

    宋宁宗曾问辛弃疾,现在是否可以跟金国干上一仗。辛弃疾回答说,“金必乱必亡,愿付之元老大臣,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八)金国必定发生动乱,必定会被灭亡,我希望皇上把北伐这件事交给元老大臣来做。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做好应变的准备。据说,韩侂冑听说了辛弃疾的这番话后“大喜”。由此,他认为辛弃疾是十分支持他北伐的。另外,韩侂冑还以为,只要发动北伐,就必定胜利。因为,他认为此时的金国已经动乱不堪,风雨飘摇。

    那么,辛弃疾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从辛弃疾回答宋宁宗的那段话可以看出,辛弃疾应该比韩侂冑考虑得周全。何以见得?辛弃疾早些年就曾做出过推断,说“仇虏六十年必亡”,这至少可以说明,金国并非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消灭掉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辛弃疾才说“务为仓猝可以应变之计”,唯有以积极准备应变,这才是北伐成功的关键。

    由此可见,这个韩侂冑显然是误会辛弃疾说那段话的意思了。也正因为这个误会,辛弃疾又多了一个身份,即“宝谟阁待制”。这是一个什么官呢?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参加朝廷会议的侍从官,属四品。也正是因为这个误会,使得辛弃疾与韩侂冑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具体说来是这样的,韩侂冑认为应该立即北伐,而辛弃疾认为时机还不够,应当推迟,目前首要工作应该积极备战。

    其实,早在镇江备战时,辛弃疾就已经对金国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他曾花了大价钱去搜集情报,然后绘成图。根据这些资料分析,辛弃疾认为金国目前仍然强大,北伐困难重重。另外,据元朝袁桷的《清容居士集》的记载,辛弃疾推算出的北伐时间至少还要再等20年。或许,辛弃疾早就断定韩侂冑的北伐不可能成功了。

    开禧二年,即公元1206年,宋宁宗决定北伐,史称“开禧北伐”。事情的发展如辛弃疾所料,开禧北伐失败,宋金签订嘉定和议。可恨的是,在开禧北伐的前夕,辛弃疾还遭人恶意弹劾。根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原本在镇江府干得好好的,可到了开禧元年六月的时候,即公元1205年,朝廷将他调任到隆兴府当知府。辛弃疾正准备去上任,可就在这个时刻,又被人给搞了,说他贪财好色,敛财为己。

    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是日暮西山,他还能“色”的起来?说他敛财,这就更不可能了。辛弃疾的儿子曾还指望着父亲能拿点钱回来家用,反而被辛弃疾一阵大骂。再者,辛弃疾一心为北伐出力,不顾自己年老身衰。他都这把年纪了,还一心想着为国出力,如何有那心思?可能有人要问了,到底是哪个不要脸的坏蛋在背后捅辛弃疾的刀子呢?我的推断应该就是韩侂冑。理由是,辛弃疾跟他在北伐问题有严重的意见分歧。当然,这纯属个人臆断,仅供参考。

    现在,我们回到开禧北伐上,由于韩侂冑对北伐的认识不充分,终于导致在北伐过程中吃了不少败仗。此时的韩侂冑又想起辛弃疾了,认为只有辛弃疾能帮他,辛弃疾没同意。结果,韩侂冑又吃了败仗,甚至都到了金国人要砍他脑袋的地步了。韩侂冑害怕了,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呀!辛弃疾要再不出山,命就快没了。于是,韩侂冑想着,我是豁出去了,把最重要的职位给予你,这次你应该要答应出山了吧!

    确实,韩侂冑是没法了。因为金人要他的脑袋,否则绝不议和。这次,韩侂冑决定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这个官职很大,为南宋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中的一个重要职务,主要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掌管枢密院整个部门的各项事务。很显然,韩侂冑是讲希望全部寄托在辛弃疾身上了,否则不会把这么重要的职务给他。这样说来,辛弃疾从南归后,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过上“金戈铁马”的生活终于结束,他可以实现与金兵在战场上一决高下的梦想了。可惜,造物弄人,当朝廷的任命到达辛弃疾的住址铅山时,辛弃疾已经重病在床,就算辛弃疾想出山,也不可能了。

    那么,此时的辛弃疾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呢?可以肯定的是,辛弃疾没有答应,并上书请求退休。另外,根据谢枋得的《祭辛稼轩先生墓记》的记载,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颇让人深思,“侂冑岂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侂胄以富贵者乎”。

    辛弃疾说,这个韩侂冑怎么可能是能够用我来建立功名的人呢?而我辛弃疾又怎么可能依附韩侂冑来换取荣华富贵呢?这说明,辛弃疾已经不在相信韩侂冑了,而韩侂冑也不是辛弃疾的真正伯乐。此外,辛弃疾当时支持韩侂冑北伐,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因为报国之心,与韩侂冑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辛弃疾是不是真的彻底心灰意冷了。其实,没有彻底心灰意冷。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有心而无力。据说,辛弃疾死的时候,他还高喊“杀贼!杀贼!”足见,在辛弃疾心中,他一直没忘记恢复中原。

    开禧三年,即公元1207年,辛弃疾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时年68岁。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只有在北方的岁月里,他有过金戈铁马的生活。之后的他,直到死的那一天也未能再有过。也难怪乎,辛弃疾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跟陆游有着太多的相似,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到今天依然不能忘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是他身上那种赤忱的爱国之心,那种动人心魄的英雄气概感染了我们。

    只是,历史终归是历史,已无法再改变。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感叹与悲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