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离婚》与骆驼祥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反应会怎样?为什么?怎样以事配人、以人配事?想通了,最后他才决定以写一个车夫的生活、性情忧悲为主。

    他知道,写活一个人,不单是描写“这一个”,连同他遭遇的一切,它们在生活、生命上的根据,他身周的世界,都要写到,为其命运寻一个说法,找一个差不多的根源。

    从1936年春天酝酿、准备,到夏天,小说里的人物、故事都活了,老舍辞职坐下来,一天到晚想着它,心中从不休息,挂着它,专意构思、创作。此时,笔落在哪里,都能准确到位,不蔓不枝不敷衍,显出了作者杰出的风格才华。

    小说之所以能成功,还因为作者在创作前,就和底层市民生活在一起,熟悉他们的生活、命运,同情其艰辛与不幸。加上他的出身,如梁实秋说的,“老舍从来不讳言其幼时之穷,时常在文章里叙说他小时候的苦况,但是他不但没有抱怨的意思,而且也从不‘以贫骄人’,贫非罪,但是贫却是人的社会的病态。所以老舍的为人与作品充满对穷人的同情,希望穷人的生活能够改善,但是并不摆出所谓革命者的姿态。这是他的宽厚处,激烈刚肠,但是有他的分寸”。“其他生长于贫苦之家,所以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贫苦,也正因为他亲自体验了贫苦生活,所以他才能写出像《骆驼祥子》那样的小说”。

    今天来看,《骆驼祥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类于狄更斯之与19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与同期的俄国文学。

    内容上,它写了一个从乡下来的、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祥子,勤劳、朴实、憨厚、善良,有用不完的力气,也不缺希望与信心,就是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好把生活拿在自己手中,做个自由的劳动者。却三次落空,挫折和打击一次比一次沉,在一个女子虎妞的诱惑、缠绕下,摆不脱折磨、痛苦,从有梦想的、要强的洋车夫,精神摧毁瓦解,丧失美好品质,一步步走向堕落、走向毁灭,成为一个“无赖刺头儿”,一个“行尸走肉”。揭示了“人类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的主旨。

    这是故事的中心和核心。抽掉这个诱惑、缠绕、折磨、痛苦,小说就不成其小说了。

    老舍本人却说,骆驼和车夫是故事的核,那是不确切的,它只是初步构思时的情形,“骆驼”只在第二、三两章里提到了。进入创作过程后,祥子与虎妞的故事,才成了小说核心,自开始一直到第二十一章,随着虎妞的难产死去,样子去了妓院找小福子,其阴魂依然在缠绕。

    祥子千方百计想拥有自己的车,和当时老舍的日夜梦想,要成为职业写家一样,是一种不能自拔的向往和追求,两者之间就有了共通性,作者也才有了一颗“体贴”的心,写洋车夫的这一“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从而让“三起三落的线索有了实在的情绪,有了内在的生命”。

    作者如此这般,把自己投射进三起三落的故事后,故事有了实在的情绪和内在生命,但也使得情节在展开时,带有一个不合现实生活逻辑的问题:有辆自己的车,有位能吃苦的妻子,又怎样呢?

    小说副线写的是二强子、老马两家,都有过自己的车,生活仍充满苦难,而且家破人亡,那么,祥子为何还要“一往无前”地醉心于买车呢?

    这是作者把这个顽固的念头强加给了人物,当它是追求理想的一种象征,其形象却不很真实与统一。

    祥子堕落的一个关节点,是小福子的死对于他的打击。从里到外,“他不再有希望”,“变成了走兽”,而活在感性中,精神上混沌一片,毫无理性,即使杀了人也不负责。但这却不是什么“个人主义”。如果说阮明是个人主义的,必要时可以主动牺牲祥子,那么祥子则是无意识,没打算出卖人,到时候却那样做了,出卖了。可见一个非常自私、保守,只顾自己往前跑的人,抱不成团,只好窝里斗。

    在写到祥子堕落前,作者的心和人物贴着,像附身进去,揣摩着他的每一寸心事,比较切实。可是这个人物不如虎妞鲜活。

    早先,虎妞是有过性经历的,直到与祥子发生后,才有了满足,这成了选择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恰好祥子丢车后走投无路,她诱惑他,激活他想占小便宜的小市民意识,强行和他结了婚,给他带来了伤害,从内部给了他不安与苦闷,腐蚀了他的意志、精神、道德和**,把他引入毁灭、堕落的路,揭露了兵荒、告密、愚蠢、残忍、性病流行等社会弊症。

    虎妞却一直得不到祥子的爱,因为她丑、老、厉害,不要脸,他想摆脱她,甚至想掐死她,另娶亲,但那样又养不活家庭。这种结合,不能不使祥子陷入困境,以喝酒解闷。婚后,他还在想着买车、拉车,虎妞想的则是让他陪她玩,从他身上挽回失去的青春。

    虎妞和祥子婚前、婚后紧张关系的描写,如夏志清说的,是这部小说特别出色的部分。在这里,读者像是爬上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可以俯视**裸的人生经验的狂暴可怖,一点不温情、说教或投合大众趣味,有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病理学式的塑造人物的味道。

    艺术上,线索单纯明朗,白描手法出神入化,话到人到的人物语言,狄更斯式的俏皮精辟的叙述语言,康拉德工笔式的写景,难度极高的“炼字”功夫,使之澄清如水,亲切、新鲜、恰当、活泼,又可诵。

    老舍一贯的幽默风格,到这里,已恰到好处,再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刻意为之的,而出于事实本身可笑,达到一个新境界,其含蓄,意蕴丰富,让人神会于心,哭笑不得。

    他曾这样总结道:

    在往常,每逢遇到可以幽默一下的机会,我就必抓住它不放手。有时候,事情本没什么可笑之处,我也要运用俏皮的言语,勉强的使它带上点幽默味道。这,往好里说,足以使文字活泼有趣;往坏里说,就往往招人讨厌。

    其对北平风俗民情的描写,成为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构成,是一大特色。像大杂院的生活细节,天桥的风俗和祝寿等。

    不足之处在于,结尾收得慌了点,应该多写两三章,再刹住,那样就能更从容不迫了。而祥子性格的发展、命运的转折,也稍许有些突然,留了些人为的痕迹。

    曾有人说,应该让祥子去“造反”、“革命”,真要那样的话,就不伦不类了。

    为什么一部小说,一定要给人物出路或来个大团圆呢?

    真正伟大的作品,一般都是悲剧。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悲剧。

    所以,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老舍出了《骆驼祥子》的修订本,删了最后部分,“弱化”了“悲剧”的力度,却更显仓促了。后来又恢复到原初版本的样子,就是很明智的选择,那更见完整、深刻而有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